


近日,全國首部以詩人海子及其詩歌意向為原型的舞臺劇《孩子》,在南京大學黑匣子劇場成功上演,引發熱議。
為紀念海子去世三十周年的原創話劇《孩子》,由《青春》雜志社、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聯合出品,南京大學2017級戲劇與影視學碩士張承瑤擔任導演,朱晶晶擔任編劇,劇組班底主要由南京大學各院系戲劇表演愛好者的學生組成,另有來自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戲劇學校的學生演員參與。《青春》雜志執行主編李檣表示,之所以出資支持《孩子》的出品,一則海子的詩學影響仍有著巨大學術價值和青年讀者基礎,二則,《青春》雜志是一本面向年輕讀者的純文學期刊,2019年更將讀者、作者群調整向高校校園,雜志社應當鼓勵年輕學子不同形式的文學表達和藝術創新。
《孩子》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海子的《亞洲銅》《夜月》《打鐘》《五月的麥地》《太陽和野花》《黑夜的獻詩》《我,以及其他的證人》《西藏》《桃花開放》等經典詩歌篇目,講述的是麥村的孩子在從原始的村莊出發,離家遠行,踏上征服太陽之旅的故事。在旅途中,孩子經歷了各種磨難的同時,也收獲了稻村少年的友誼,對月亮少女的愛情幻滅,最后獨自漂流到太陽城門前并幻化為報信人的模樣轉身離去作為尾聲,結局開放多解,意味深長,留下諸多闡釋空間。
海子在《夜色》一詩中寫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我有三種幸福:詩歌、王位、太陽。”《孩子》一劇將這些要素全然囊括,與海子的一生悲歡形成了精神性的映照,真實與幻想構成了兩個平行時空,二者在投映于幕墻之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天,十個海子》等詩中得以交織。整部劇目意蘊豐饒,如一曲純美童謠,觀眾猶如置身意象之林,徜徉其間,被主角孩子牽起手,在純然世界里一路追尋著最為光輝絢爛的理想。
學子們憑借純真悠揚的想象、曲折多解的情節、高度凝練的意象、如詩如夢的布景及鮮活靈動的表演,完成了一場對海子詩歌互文式的舞臺演繹。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元峰的評論談到了《孩子》劇目的本質:“我問過很多人,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海子遺容的整理,是對的嗎?《孩子》沒有給我答案,但是如此真誠描述了我的困惑,讓我的問題得以在黑暗中再問一次。”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教授、《戲劇與影視評論》主編呂效平對該劇的舞美設計、導演構思、演員表演等方面給予高度肯定:“舞臺設計好!導演想象力好!小紅馬現場演奏好!女主好,男主最好,男、女主好在那么放松、自然,因毫無專業表演的‘污染’而清純至極。”